返回部落格列表
法律AI

Lawbot AI vs ChatGPT:書狀生成、法條引用與幻覺風險比較

2025年9月9日Lawbot AI 團隊

前言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在法律實務中的角色正從「輔助工具」逐步擴展為「產出工具」。從簡易的法律問題回應、生成法律分析報告,到協助撰寫訴狀等法律文件,AI的應用範圍持續擴大。然而,可驗證性與幻覺處理仍是AI應用於法律領域的核心挑戰。

本文將以台灣在地的Lawbot AI與通用的ChatGPT為比較對象,深入分析兩者在「AI寫書狀、法條引用、判決查詢、幻覺風險」等關鍵面向的表現差異,並提供實務可操作的建議。

Lawbot(法律AI) vs ChatGPT:核心功能比較分析

整體比較表

比較項目Lawbot(在地法律GPT)ChatGPT(通用GPT)
資料來源與檢索(RAG)整合台灣法律資料庫,可清楚找到正確資料預訓練知識為主,需外接檢索或資料庫以確保時效性
法條/判決引用準確度較佳較弱(無檢索支援時容易產生虛構引用)
幻覺風險較低(透過檢索結果生成時)較高(可能自信地輸出虛構資料)
書狀格式與模板可自動套用台灣在地書狀格式與用語文字表達流暢,但格式需額外prompt或模板
在地化程度高(精準引用台灣法規與裁判)中(通用語料庫,缺少在地優先設計)

AI寫書狀:格式與內容品質比較

書狀格式處理能力

Lawbot的優勢:

  • 內部有已經設計好的prompt可以產出架構正確的書狀
  • 可快速產出格式標準的書狀,節省行政時間
  • 能正確的引用法條或引用最精準的大法庭裁定或具參、精選判決

ChatGPT的特點:

  • 文字表達流暢,論述結構清晰
  • 需要額外的prompt工程或模板來確保格式正確
  • 需要明確告知具體法條或判決內容才有機會引用正確
  • 適合用於初稿潤色或說理重整

內容嚴謹度與專業性

兩個系統在內容嚴謹度上各有特點。Lawbot專注於台灣法律環境的專業術語和慣例,而ChatGPT則在語言流暢度和邏輯表達上更具優勢。然而,無論使用哪個系統,對於法條與判決引述等精確資訊,都需要律師進行最終核對。

法條引用:準確性與可驗證性分析

引用準確性比較

Lawbot的優勢:

  • 直接使用全面的台灣法律資料庫
  • 提供可回溯的引用來源
  • 降低憑空編造法條引用的風險
  • 支援實時法條更新

ChatGPT的限制:

  • 基於預訓練資料,可能包含過時資訊
  • 容易產生「看似合理」但實際不存在的法條引用
  • 需要搭配外部檢索系統才能確保準確性

可驗證性的重要性

在法律實務中,引用的可驗證性至關重要。律師直接採用未核實的AI引用可能面臨訴訟風險。因此,「引用的可驗證性」是評估法律AI系統的關鍵指標之一。

判決查詢:檢索機制與資料完整性

檢索機制比較

Lawbot的檢索優勢:

  • 整合台灣司法院裁判書系統與法規資料庫
  • 提供結構化的判決檢索功能
  • 支援多維度查詢(案件類型、法院層級、時間範圍等)
  • 確保判決資料的正確性和時效性

ChatGPT的檢索特性:

  • 依賴預訓練資料中的判決資訊
  • 無法提供最新判決資料
  • 需要結合RAG(檢索增強生成)架構才能進行實時判決查詢
  • 適合進行判決內容的分析和比較

資料完整性與更新頻率

判決資料的完整性和更新頻率直接影響法律研究的品質。Lawbot透過直接連接官方資料庫,能夠提供最新且完整的判決資訊;而ChatGPT則需要依賴外部資料源的定期更新。

幻覺風險:識別、預防與應對策略

什麼是AI幻覺風險

AI幻覺是指人工智慧系統生成看似合理但事實上錯誤或虛構的資訊。在法律領域,這種現象特別危險,因為可能導致:

  • 引用不存在的法條或判決
  • 提供錯誤的法律解釋
  • 產生虛構的案例或先例

兩系統的幻覺風險比較

Lawbot的風險控制:

  • 透過檢索限制生成範圍,降低幻覺風險
  • 提供引用來源的可追溯性
  • 在權威資料範圍內進行內容生成

ChatGPT的風險特性:

  • 較高的幻覺風險,特別是在法律專業領域
  • 可能自信地輸出虛構資料
  • 需要額外的驗證機制

幻覺風險的預防策略

  1. 建立多層驗證機制
  2. 要求AI提供引用來源
  3. 設置人工核查環節
  4. 建立錯誤回報與修正流程

實務應用建議與操作清單

用途分層策略

AI作為助理工具:

  • 草擬初稿
  • 格式化文件
  • 尋找相關線索
  • 初步資料比對

人類律師負責:

  • 所有法條與證據的最終核實
  • 專業判斷與策略決策
  • 文件簽章與法律責任承擔

建立標準作業流程

核查流程範例

  1. AI產出階段

    • 明確指定產出要求與格式
    • 要求提供所有引用來源
  2. 初步檢視階段

    • 列出所有引用的法條與判決案號
    • 檢查格式與邏輯完整性
  3. 深度核實階段

    • 比對官方法條全文
    • 驗證判決案號與內容一致性
    • 確認引用的適切性

法律實務變革

  1. 工作流程重塑

    • AI輔助成為標準作業流程
    • 人機協作模式的成熟
  2. 專業技能要求

    • AI工具操作能力成為基本技能
    • 資料驗證能力的重要性提升
  3. 服務模式創新

    • 法律服務效率的大幅提升
    • 新型態法律服務產品的出現

結語

AI技術正在深刻改變法律專業的工作模式,但在法律這個高度重視可追溯性且責任重大的領域中,直接存取權威法源、透明的資料檢索過程,以及嚴格的專業核查流程,是將AI效率優勢轉化為可靠專業輸出的關鍵要素。

Lawbot透過直接整合司法院官方資料庫,在台灣法律資料的權威性與準確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特別適合需要精確法條引用與判決檢索的專業工作;而ChatGPT雖然在文字表達與創意發想方面表現出色,但其依賴網路搜尋的特性使其在法律專業應用上存在資料來源可靠性的根本限制。

對於法律專業人士而言,選擇AI工具時應優先考慮資料來源的權威性與可驗證性,而非僅依賴系統的語言表達能力。無論選擇哪種工具,建立完善的人工核查機制都是不可或缺的專業責任。

在實際應用中,建議律師們採用「工具+流程」的整體思維來設計AI輔助的工作流程,確保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也能維持專業責任與品質標準。隨著技術的持續發展,法律AI工具將變得更加準確和可靠,但人類律師的專業判斷、責任承擔與核查監督角色,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是不可或缺的。

透過適當的工具選擇、完善的流程設計,以及持續的教育訓練,法律專業人士能夠充分發揮AI技術的優勢,在保持專業標準的前提下,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與服務品質。